
公衛檔案:美援與臺灣 / Archives of Public Health:American Aids in Taiwan
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已逾兩年,從防疫到公共衛生,在臺灣已蔚為熱門話題。回顧戰後初期,臺灣曾接受美國及國際援助醫療,開展了公共衛生事業;如今,臺灣行有餘力亦援助友邦公衛事業。在此以線上專題方式,帶大家逐一導覽近史所檔案館館藏外交部門、經濟部門及國防部軍聞社等公衛展件。
一、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:
美援,係指戰後美國對自由國家的重建援助工作。美國以「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」(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, Mission to China,簡稱ECA),進行自由中國各種建設工作。「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」後來於1950年代改稱為「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」,為美國官方在臺重要援助機構。
二、行政院美援會及農復會:
美援經費及物資在臺灣初期,是由美方與「行政院美援運作委員會」(簡稱美援會)共同運作,1960年代後美援會改組為「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」(簡稱經合會)負責執行臺灣公共衛生事業。另一美援重要機構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(簡稱農復會,JCRR)配合執行農村衛教事業,於戰後臺灣公共衛生貢獻良多。
三、美援醫學:
美援穩固與強化衛生體制的建置,形塑「大計畫」與「公衛示範」兩種模式。前者是一種計劃型的援助,規模較大,以解決當時公共衛生的實際問題為考量。後者則是在臺灣設立高水準的示範機構,並進行公衛的各種實驗。舉凡撲瘧、護理站及臺北市公共衛生示範中心等。
四、美援護理:
美援同時也影響了臺灣護理教育現代化,1950至70年代從婦幼保健到家庭計劃,由臺灣省衛生處推動公共衛生事業成果斐然。大量的防癆員、防瘧員、保健員、家計員及護校實習生等遍及全臺鄉鎮,無論政令宣導、衛生示範或家庭訪視,都有美援資源挹注。
五、臺灣援助國際:
1965年美援中止後,臺灣公衛事業仍有高度成長及進步,被美國《讀者文摘》譽是最有效運用美援的國家地區之一。同時臺灣對開發中友邦的公衛回饋,無論技術或資源,從東南亞、中東到國際社會,政府及民間迄今持續貢獻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