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 :::
:::
主題特展
觀象測候:科技與東亞檔案
觀象測候:科技與東亞檔案
配合中研院2023年10月21日院區開放日,揀選檔案館館藏的焦點展件,呈現近代中國及臺灣的氣象資料,從觀象、測候、戰爭、墾殖及當代應用等,在東亞各個年代的科技史觀點及樣貌。 主題一、觀象:賽先生與中國 1920年代留美學生深感中國科技落後,發起「中國科學社」提倡科學事業。1927年中央研究院設觀象委員會,分為天文、氣象、地震及地磁四組,其後氣象組發展為氣象研究所。發展氣象為民國「賽先生」(science,科學)救國理念之一。 主題二、測候:氣象事業與水文經濟 1930年代中研院氣象所由竺可楨(1890-1974)出任所長,篳路藍縷,為觀測長江、黃河水文地理及研究所需,與經濟部門合作在武漢、西安等地建立測候所。胡適在1933年日記回憶「有吾友竺可楨的努力,中國氣象學已有很好的成績了」。 主題三、戰爭:氣象與軍事 1940年代中日戰爭時期,氣象在軍事國防發揮重要性。例如中國與盟軍交換氣象情報、海空軍掌握天氣於戰訓偵蒐、建立西南測候網以鞏固大後方,其後政府成立中央氣象局,中研院氣象所遂移轉所轄測候站,並與氣象局建立合作關係。 主題四、墾殖:氣象與調查 台灣為亞熱帶海島氣候,易有颱風及地震,1930年代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轄下山林事業,為掌握天然災害,台拓檔案有與台灣總督府氣象台往來資料。1945年台灣光復,總督府氣象台移交給中央氣象局,國民政府亦展開氣象統計及調查,部分資料收錄於農林部及院史檔案。 主題五、科技:氣象在東亞 1950年代後氣象局在台灣曾試驗人造雨,爭取美援添購雷達及接收衛星設備,接受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(JTWC)訊息,並參與美國、菲律賓及聯合國氣象組織等合作案。隨著科技進展,當代氣象預報已能涵括東亞及西太平洋氣候趨勢。
公衛檔案:美援與臺灣 / Archives of Public Health:American Aids in Taiwan
公衛檔案:美援與臺灣 / Archives of Public Health:American Aids in Taiwan
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已逾兩年,從防疫到公共衛生,在臺灣已蔚為熱門話題。回顧戰後初期,臺灣曾接受美國及國際援助醫療,開展了公共衛生事業;如今,臺灣行有餘力亦援助友邦公衛事業。在此以線上專題方式,帶大家逐一導覽近史所檔案館館藏外交部門、經濟部門及國防部軍聞社等公衛展件。 主題一、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: 美援,係指戰後美國對自由國家的重建援助工作。美國以「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」(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, Mission to China,簡稱ECA),進行自由中國各種建設工作。「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」後來於1950年代改稱為「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」,為美國官方在臺重要援助機構。 主題二、行政院美援會及農復會: 美援經費及物資在臺灣初期,是由美方與「行政院美援運作委員會」(簡稱美援會)共同運作,1960年代後美援會改組為「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」(簡稱經合會)負責執行臺灣公共衛生事業。另一美援重要機構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(簡稱農復會,JCRR)配合執行農村衛教事業,於戰後臺灣公共衛生貢獻良多。 主題三、美援醫學: 美援穩固與強化衛生體制的建置,形塑「大計畫」與「公衛示範」兩種模式。前者是一種計劃型的援助,規模較大,以解決當時公共衛生的實際問題為考量。後者則是在臺灣設立高水準的示範機構,並進行公衛的各種實驗。舉凡撲瘧、護理站及臺北市公共衛生示範中心等。 主題四、美援護理: 美援同時也影響了臺灣護理教育現代化,1950至70年代從婦幼保健到家庭計劃,由臺灣省衛生處推動公共衛生事業成果斐然。大量的防癆員、防瘧員、保健員、家計員及護校實習生等遍及全臺鄉鎮,無論政令宣導、衛生示範或家庭訪視,都有美援資源挹注。 主題五、臺灣援助國際: 1965年美援中止後,臺灣公衛事業仍有高度成長及進步,被美國《讀者文摘》譽是最有效運用美援的國家地區之一。同時臺灣對開發中友邦的公衛回饋,無論技術或資源,從東南亞、中東到國際社會,政府及民間迄今持續貢獻心力。